公共卫生学院简介
 

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是首都医学院预防医学系,该系是1988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由首都医学院、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共同组建而成立,2000年12月学系升格为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,2013年1月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。学院以服务北京、面向全国、放眼世界为宗旨,以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为使命。学院下设六个学系和一个中心,即: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学系、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系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系、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学系、卫生毒理学与卫生化学学系、卫生管理与政策学系和教学实验中心。学院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08人,其中教师90人、实验技术人员9人、管理人员9人。在教师队伍中,有教授32人、副教授40人和讲师18人;具有博士学位83人。在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、神经血管单元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、传染性疾病模型预测与应急处置研究、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体系和政策研究等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。拥有国家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委员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、海外杰出青年人才、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、北京市百千万人才、北京市特聘教授、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、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等,在国内各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。在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、神经血管单元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、传染性疾病模型预测与应急处置研究、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体系和政策研究等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。

学院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;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、公共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(MPH)授予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;毒理与药理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3‰,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位列B+(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)。学院现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、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北京市重点学科、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、环境毒理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、公共卫生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平台、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、北京市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人才培养基地、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、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北京市虚拟仿真中心/项目(2019)、中国营养学会“注册营养师”课程教学基地、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组成单位。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挂靠学院。

学院设预防医学、公共事业管理(卫生事业管理方向)两个本科专业。预防医学专业2006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首批北京市品牌专业、2008年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、2019年被评为北京高校“重点建设一流专业”、2019年入选“双万计划”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;公共事业管理(卫生事业管理方向)专业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。预防医学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,公共事业管理(卫生事业管理方向)专业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,目前在校本科生377人,近五年学生平均升学率达70%;博/硕士研究生在校生259人。学院为研究生、本科生共开设50余门课程。获得各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,其中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,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;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、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、校级精品课程6门;建设了国家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1门、北京市在线开放式课程1门、校级网络资源共享课程3门;双语示范课程1门;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、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。

近五年,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(主持总课题2项、子课题2项),累计经费2400余万元;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9项,其中中英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1项、中意合作项目1项、重点项目4项,累积研究经费达4千余万元。近5年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。同时,学院承担多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课题和政策咨询工作,40余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,在推进北京乃至全国医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、推进医学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学院与耶鲁大学、内布拉斯加医学研究中心、美国西北大学、英国职业医学研究院、爱丁堡大学、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、赫瑞瓦特大学、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的生态水文中心、巴斯德研究所、威斯康星大学、墨尔本大学、埃迪斯科文大学、Monash大学、Deakin大学、La Trobe大学、多伦多大学、东京大学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。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通过举办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”论坛搭建政府、医学界、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的平台,架设不同学科、不同领域互学互鉴的桥梁,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,增进跨界领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融合。